非洲人类锥虫病

世界卫生组织、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7-01-17 锥虫病|昏睡病 (5442)

重要事实

  •        昏睡病仅发生在存在可传播该病的采采蝇的36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        接触采采蝇最多并因此接触该病的人是依赖于农业、渔业、畜牧业或狩猎业的农村人群。
  •        非洲人类锥虫病有两种类型,这取决于所涉寄生虫:布氏冈比亚锥虫占昏睡病报告病例的98%以上。
  •        在持续开展控制工作之后,新发病例数出现下降。2009年,报告发生的病例数50年来首次降到1万例以下。2014年记录了3796例病例。
  •        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很复杂,需要具备专门技术的人员。

疾病定义

       非洲人类锥虫病也称为昏睡病,是一种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病。此病由锥虫属原生寄生虫感染所致。这些寄生虫被携带人类致病寄生虫的人类或动物感染的采采蝇(舌蝇属)叮咬后传给人类。

       采采蝇仅在南撒哈拉非洲存在,但只有某些种类的采采蝇会传播该病。出于迄今未得到解释的原因,在存在采采蝇的许多地区并未发现昏睡病。生活在发生传播的地区并依赖于农业、渔业、畜牧业或狩猎业的农村人口最有可能接触采采蝇并因此接触该病。发生疾病的地区可以是单一的村庄或整个区域。在受感染地区内,各村的疾病严重程度可各不相同。

非洲人类锥虫病的类型

       非洲人类锥虫病有两种类型,取决于涉及的寄生虫:

  •        布氏冈比亚锥虫可见于非洲西部和中部的24个国家。这种类型目前占昏睡病报告病例的98%以上,并造成慢性感染。患者可感染数月或甚至数年,但没有患病的明显体征或症状。出现症状时,患者常常已到疾病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
  •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可见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的13个国家。当今,这种类型占报告病例的2%以下并造成急性感染。在感染之后数月或数周可观察到最初的体征和症状。疾病迅速发展并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乌干达存在两种疾病类型。

       另一种类型的锥虫病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称为南美锥虫病或恰加斯病。引起南美锥虫病的致病微生物属于不同的亚属锥虫,由不同的病媒传播。

动物锥虫病

       锥虫属其它种和亚种的寄生虫对动物具有致病性并可在野生和家养动物种类中引起动物锥虫病。在牛群中,该病称为那加那病。家畜(特别是牛)的锥虫病是受影响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动物可携带人类致病寄生虫,尤其是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因此家畜和野生动物是重要的寄生虫宿主。动物也可感染布氏冈比亚锥虫并作为储存宿主。然而,动物宿主对于冈比亚疾病类型所具有的流行病学确切作用尚不明确。家畜(尤其是牛群)的疾病对受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障碍。

重大人类疫情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非洲发生了若干次疫情:

  •        1896年至1906年的一次,主要在乌干达和刚果盆地;
  •        1920年在若干非洲国家的一次;
  •        最近一次疾病疫情出现在1970年,并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

       1920年的疫情能够得以控制,是流动工作队的功劳,它们组织筛查了成百万有风险的人。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该病曾得到控制,在整个大陆报告发生的病例不足5000例。在这一成功之后,便放松了监测,结果到1970年时,这一疾病便在若干地区重新出现,达到流行程度。世卫组织、国家控制规划、双边合作和非政府组织在1990年代和21世纪初开展的工作扭转了这一曲线。

       由于2000和2012年之间报告发生的非洲人类锥虫病新发病例数降低了73%,因此世卫组织被忽视的热带病路线图将到2020年消除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定为目标。

疾病负担

       昏睡病威胁着南撒哈拉非洲36个国家中的成百万人。受影响的许多人群生活在获取适当卫生服务的机会有限的偏远地区,从而使监测工作变得复杂并因此影响了病例诊断和治疗。此外,人群流离失所、战争和贫穷是促进传播的重要因素。

  •        在1998年,报告了近4万起病例,但估计有30万起病例未得到诊断并因此未得到治疗。
  •        在最近流行时期,患病率在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南苏丹的若干村庄中达到50%。昏睡病是这些社区中第一或第二大死亡原因,甚至超过艾滋病毒/艾滋病。
  •        2009年,在不断做出控制努力之后,报告病例数在50年间首次降到1万以下(9878)。病例数字的下降趋势得以延续,2014年报告发生了3796例新发病例,为75年前全球系统数据采集工作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估计实际病例数低于2万例,危险人群估计有6500万人。

目前疾病分布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单一国家的不同地方之间,患病率各不相同。

  •        在过去十年中,70%以上的报告病例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
  •        仅有刚果民主共和国目前报告每年发生1000多例新发病例,占2014年报告病例的85%。
  •        仅有中非共和国报告2014年新发病例为100至200例。
  •        安哥拉、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乍得、刚果、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几内亚、肯尼亚、马拉维、尼日利亚、南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国报告每年的新发病例少于100例。
  •        贝宁、博茨瓦纳、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和多哥等国在过去十多年中未报告发生任何新病例。在其中一些国家疾病传播似乎已停止,但对有些地区的情况仍然难以做出确切评估,因为社会状况不稳和/或难以到达,对监测和诊断活动造成了妨碍。

感染和症状

       疾病主要通过受感染采采蝇的叮咬传播,但也有其它途径可使人感染昏睡病:

  •        母婴感染:锥虫可穿过胎盘并感染胎儿。
  •        有可能通过其它吸血昆虫发生机械性传播,但是很难评估传播的流行病学影响。
  •        在实验室中通过受污染的针头曾发生过意外感染。
  •        登记备案的还有寄生虫通过性接触而传播。

       在第一阶段,锥虫在皮下组织、血液和淋巴中繁殖。这被称为第一阶段或血液淋巴期,会造成阵发性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和骚痒。

       在第二阶段,寄生虫穿过血脑屏障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这被称为神经期或脑膜脑炎期。一般来说,这时候会出现更明显的疾病体征和症状:行为改变、意识模糊、感觉障碍和动作协调性差。该病名称提示的睡眠周期障碍是疾病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有健康携带者的报道,但若不加治疗,一般认为昏睡病是致命的。

循证来源:世界卫生组织,非洲人类锥虫病(昏睡病),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