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亲吻竟有这么多神奇功效

医牛资讯原创 2018-09-30 拥抱|亲吻|健康 (24534)

你知道吗?抚摸、拥抱、亲吻心爱的人对身心健康还有这么多影响。

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维持的时候,身体接触都是非常重要的。

触摸为何如此重要?

著名研究表明,儿童,以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幼崽,在没有情感接触的环境下长大会出现严重的发育问题,无法与他人交往。

触摸和被触摸会激活我们大脑的特定区域,从而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反应,甚至生理响应。

例如,一项研究报告称,脑部扫描显示,情感触摸激活了眶额叶皮质——一个与学习、决策以及情感和社交行为有关的大脑区域。

某些实验还表明,浪漫的接吻在选择伴侣是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尤其对女性来说,因为在一个人的唾液中发现的个性化化学混合物会向大脑传递有关对方生理兼容性的重要信息。

触摸也可以让处于困境中的人感到安心和平静,因为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暗示,可以传达支持和同情。

一项研究显示,拥抱和抚摸处于困境中的孩子能起到抚慰的效果。研究人员解释说,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互动表示成年人可以提供抚慰,然后孩子对这种邀请表示认可并做出积极回应。这能让困境中的儿童重获安全感。

科学家们认识到触摸具有宝贵的治疗潜力,一些人在情绪低落时可以从轻拍肩膀得到安慰。

精神上的好处

事实上,我们接受和给予我们所爱的人的拥抱,正是因为他们触发了一种舒适和喜爱的神经模式。

一项研究发现,习惯于将身体接触作为支持伴侣的符号的女性,其大脑的腹侧纹状体活跃程度更高,腹侧纹状体是大脑中负责奖励系统的区域。

也就是说,给一个痛苦或沮丧的人一个让人安心的拥抱,实际上对接受者和给予者都有好处:参与互动的两个人都感受到了更多的积极情绪,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不仅如此,荷兰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拥抱可以减轻一个人对存在主义的恐惧,并消除自我怀疑。

研究员表示,即使是短暂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人际接触,也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对存在主义担忧。及时触摸无生命的物体——比如泰迪熊,也能缓解存在主义恐惧。人际接触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机制,即使是模拟他人接触的物体也可以帮助人们灌输一种存在的意义。

还有研究表明,分享情感的非语言交流,包括拥抱和亲吻等行为可以缓冲压力的影响,并加速从压力中恢复。

健康好处

情感接触的好处延伸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一项研究表明,共享拥抱所提供的压力缓冲实际上对呼吸道感染有保护作用。对于确诊的患者来说,那些以情感接触的形式得到情感支持的人感染的症状不太严重。

还有研究发现,经常拥抱的浪漫情侣中,女性的血压和心率都较低,这暗示了情感接触真的对心脏有利。

有科学报道,浪漫的亲吻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当我们接吻时,每10秒钟就会有8000万个细菌交换。听起来恶心?其实这是有益的。这些微生物交换作用就像一种疫苗,使免疫系统熟悉潜在的新细菌威胁,并加强其对更多种病原体的有效性。

止痛剂

触摸对于减轻身体疼痛是非常有效的。按摩疗法可以缓解从头痛到背痛的各种疼痛。

不一定要去按摩院才能体验到触摸带来的止痛效果,研究表明与伴侣牵手就有止痛的效果。

研究人员解释说,在疼痛处理过程中,手的握住会增加大脑与大脑之间神经网络的耦合,这种神经网络主要涉及疼痛目标的中枢区域和疼痛者的右脑半球。

触摸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和亲吻了!

今天你拥抱所爱之人了吗?

(需要医学和疾病相关认知支持服务可添加微信公众号:MedivacPilot)

循证来源

Topography of social touching depends on emotional bonds between humans, PNAS, 2015.10.26

Touch for socioemotion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A review, Developmental Review, 2010.12

The Comforting Touch: Tactile Intimacy and Talk in Managing Children’s Distress,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17.6.12

Shaping the oral microbiota through intimate kissing, Microbiome, 2014.11.17

More frequent partner hugs and higher oxytocin levels are linked to lower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premenopausal women,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04.12.29

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