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不要躲桌子下,最可能让你存活的地方!血的经验牢记,以备不时之需!
园主Dr. Salt点评:
最近某平台将该文定为”不实信息”(我并不同意该平台观点和大部分依据),有几位友人向我求证。首先,我声明,我不是建筑学家,更非灾害救援专家。说实在的话,地震来了,就像飞机坠机一样,说九死一生都为过。死神来了,躲哪里,怎么躲,自己能决定的其实都极为有限,我个人以为,本文很多推导”理论上”还是有效或靠谱的。(American Red Cross response to "Triangle of Life" by Doug Copp)以下是我对第三方辟谣机构或平台的一点建议:
作为医牛健康循证专家,根据“医牛健康资讯网”多年健康循证工作的经验,我们发现,辟谣查证的工作量比造谣大得多。由于该辟谣平台工具面对的不仅仅是健康保健方面谣言,我认为或许是人手或专业的原因,他们采用的很多所谓依据也是似是而非,甚至是没有依据的主观论断。而没有循证(查证)证据来源的辟谣与造谣的边界也是很不清楚的。
关键在查证事实情况,我称为“循证”(evidence-based),即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以下是我以“实事求是”一词为例,以便大家形象理解“循证“的简单意义和常规操作: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近现代”实事求是”工作方式是毛泽东于1941年5月19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来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总之,欢迎讨论,用事实说话,真理是越变越明的。
地震来了,不要再躲在桌子下了!美国最有经验救援家:传授地震来临活命三角
为救自己一命,请耐心花费10分钟细读本文并牢记,以备不时之需!
近期地震愈来愈频繁也愈猛烈,您住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难逃地震的伤害,小心不要被地震淘汰!以下是一位美国人写文要救各位,请勿枉费他的一番善心!
我叫道格*库普(Doug Copp)。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救援小组─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的首席救援者,也是灾难部经理。
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帮助大家在地震中挽救生命。我曾经和来自60多个不同国家成立的各种救援小组一起工作过,曾在875个倒塌的建筑物里爬进爬出。在联合国灾难减轻(UNX051-UNIENET)小组中我担任了任期两年的专家。从1985年至今,除非同时发生了多个灾祸,我几乎参与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
1996年,我们用我创立且被证明是正确的方法制作了一部电影。土耳其政府、伊斯坦布尔市、伊斯坦布尔大学及ARTI联合制作了这部科学研究影片。
我们模拟摧毁了一座学校,和一个里面有20个人体模型的房屋。10个人体模型用“蹲下和掩护”方法,另外10个模型使用我的“救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模拟地震发生后,我们通过倒塌的碎石慢慢进入建筑物,并拍摄和记录了结果。
在一个可直接观察到及科学的条件下,这部电影拍摄了我使用的求生技术。结果显示那些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 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救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 活率。已有上百万人在土耳其和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电视节目看过这部片子。
我曾进入的第一个建筑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个学校。每个孩子都在课桌底下。每个孩子都被压扁了。他们如能挨着课桌的走道里他们躺下,就有生还的希望。我不知道孩子们怎么会被误导要躲在某物体的下面。
简单地说,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俱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我称作的“救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次,你在电视里观看倒塌的建筑物时,数一数这些形成的“三角”。你会发现到处都有这些三角。在倒塌的建筑物里,这是最常见的形状。几乎到处都有。我培训Trujillo(人口约为75万人的地方)的消防部门,教导人们如何求生,如何照顾他们的家人,以及如何在地震中援救他人。
Trujillo消防部门的救援总负责人是Trujillo大学教授。他陪伴我同行,他说:“我叫Roberto Rosales,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我11岁时,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筑物里。就是发生在1972年的那场地震中,当时有7万人死亡。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车旁的‘救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们,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称作是‘生命三角’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护”的例子。”
道格观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项要领 :
◣当建筑物倒下时,每个只“蹲下和掩护”的人都几乎全被压死了。而那些躲到物体,如桌子,或汽车下躲避的人也总是受到了重伤或死亡。
猫,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自然地蜷缩起身体。地震时,你也应这么做。这是一种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便可做到。靠近一个物体,一个沙发,或一个大物体,结果它仅受到轻微的挤压。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要少得多。
如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人在门口死亡!这是怎么回事?如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么样,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筑物摇晃频率不同,楼梯和大楼的结构物会不断发生个别碰撞。人在楼梯上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很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断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时,在车内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发生的事情。San Francisco地震无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车内。其实,他们可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就可以了。所有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英呎高的空间,除非车辆是被物体垂直落下。
◣我发现,在报社或办公室里堆有很多报纸的地方,通常会好些,因为报纸不受挤压。你在纸堆旁可找到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另外,家家户户地震预测警报方法,可提前1至10分钟预报关于地震,请多转发,功德无量。
中国及世界,已经开始正式严肃的对待预防地震的课题。
国际组织预报今年地球将进入地球地震年 所以在这里给我朋友们推荐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是:
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
牢记,以备不时之需!
特别提示,如您在灾区遇到地震:
1、 请就近躲避
2、 因地制宜,选择安全合适的避震地点
如果你在公共场所,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1)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 如果你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首先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 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3) 如果你在行驶的电(汽)车内:尽量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4)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这时候你应该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便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比如: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比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3、地震时打电话打不出去?不要惊慌,请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地震时由于话务量加大以及基站受损或者传输线路受损,会导致电话拥塞。
(1)尽量到人少,空旷的地方拨打手机。一般移动2g联通3g的覆盖半径市区在500m到1000m,郊区县城在1000m到10公里不等。在空旷的地方基站受损程度小,话务量小,单基站话务处理负载比较低。比较容易打通电话。
(2)运营商部署基站会沿街沿河或者在30m高的建筑选点。所以在街头或者河边或者看到楼顶有白色天线的地方就很有可能是运营商天线。
(3)如果一次没拨通,尽量隔几分钟再拨打。保持冷静不用报复性反复拨打。每次拨打都会对网络形成冲击。
(4)尽量不要用3g接入微信这样的聊天软件。在wifi情况下再使用。
(5)如果在政府大楼,金融大楼,高档cbd信号覆盖会相对好一点。
(6)如果你旁边有一个手机能拨通,尽量公用一个手机。因为能拨通的手机有可能是用户接入优先级高的手机。
牢记,以备不时只需!
为救家人一命,请把本文转发给家人和朋友去阅读并牢记,以防不测!
(来源:医牛健康资讯网、相约中国等网络信息)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