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孩子更健壮好养?你可能进入了误区
关键词:少年 儿童 肥胖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急剧增高,已经成为了全球流行的趋势,形式十分严峻。
在过去,一个班级里,甚至一个学校里都很少遇见“小肉肉”,而现在从学校门口放眼望去,肉肉的小朋友无处不在。
一方面看出来近些年我国的饮食物质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目前在饮食结构及生活行为习惯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
肥胖现状
与1985年相比,0-7岁以7岁以上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上升,根据这样的趋势预计2030年,0-7岁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将增至664万人,7岁以上将增至4989万人,情况十分不乐观。
在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中,以下几个特点尤为突出:
1.肥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关系
有研究证实肥胖与经济发展情况呈正相关,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地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肥胖,这可能与其膳食能量摄入过剩、体力活动减少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经济社会地位高、父母文化较高的家庭,肥胖发生率明显较高。
2.超重发生率高于肥胖
在检出超重肥胖的孩子中,超重率高于肥胖率,且呈上升趋势,若能在超重时进行干预和控制,未来出现肥胖的机率将大大降低,同时也会大大降低由于体重超重带来的众多风险。
3.肥胖的发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男性儿童的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但对于超重肥胖的女性儿童其身体脂肪率与欧美超重肥胖的女性儿童相差不大,换言之我国超重肥胖的女性儿童检出率虽低于男性儿童,但其肥胖程度较严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风险较高。
影响因素
青少年儿童出现超重、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仅父亲、仅母亲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均为父母双方体重正常的4.0倍、3.1倍和2.7倍,基因是发生肥胖的内在基础。
虽然遗传因素对于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生活环境、饮食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明显,影响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 33% 和 67%。
饮食行为习惯:
不合理的饮食行为习惯,包括孩子出现早餐使用率低,含糖饮料及零食食用率升高等等,同时饮食结构改变,会导致孩子脂肪供能比升高,高糖食品的摄入增加最终使孩子摄入过多的能量,增加孩子发生肥胖的风险。不良饮食结构及行为习惯我们均称为“致肥胖环境”。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于孩子乃至大人的营养、代谢和免疫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调节机体关于脂肪吸收、储存的相关基因,近而影响能量平衡;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对于改善超重或肥胖的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的减少,久坐时间的增加,视频活动时间的延长,可使孩子的能量消化减少,使得肥胖发生的危险增加;还有一种新的理论认为,缺乏身体活动及体育锻炼,是肥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结合两个观点总结认为:身体活动即是肥胖的原因也是结果,越不动越不想动,身体进入恶性循环,越发肥胖。
健康危害
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且是多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对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肝脏肾脏以及心理行为等多方面都带来危害。
我国青少年中男女性肥胖率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分别在10-12岁和11-13岁(小学阶段),这个时期将会是预防和控制学生肥胖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及时控制,将会大大降低体重带来的众多风险。
肥胖如何判断?
青少年儿童的身材是否肥胖,家长也是可以通过体质指数(BMI)来计算:BMI=体重(kg)/[身高(m)*身高(m)],判断标准如下图。
该表适用于7-18岁青少年儿童,(摘自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
对于2-7岁孩子的体重状况,可到专业妇幼机构,让专业卫生保健医师进行测评,一般可参考BMI与年龄百分数对照表,例表如下:
如何改善肥胖现状?
学校
主要通过知识传授和行为干预相结合,增加“健康体重、吃动平衡”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从健康思想入手,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家长
把握“饮食+运动”的原则,主动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营养需求及饮食习惯,掌握一定的烹调技巧(查看往期食物制作内容),做好一日三餐;与孩子多进行亲子互动,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
营养师建议
均衡饮食为基础,科学合理的选择食物,培养孩子户外运动兴趣,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保障健康成长,具体饮食建议可参考以下膳食指南。
食谱举例
针对学龄前期生长发育特点及需求,举例以下食谱,该食谱可以提供一日1200-1300kcal的能量,食物种类多样蛋白质及脂肪适宜,仅供参考,具体食谱需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状况来进行调整。
温馨提示:
均衡膳食基础上还要每天补充1000-1500ml的水哦,切忌含糖的饮料;同时,每天要配合进行60分钟的户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帮助体重适宜增长 。
参考文献:
[1]季成叶. 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1):125-128.
[2]马军, 吴双胜.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3):195-197.
[3]田本淳, 吕书红, 钱玲,等. 我国四城市部分小学生肥胖控制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10):869-871.
[4]马娜,马冠生.中国儿童肥胖报告解读[J].营养学报,2017,39(6):530-533
通讯邮箱:ruilaoshi803@163.com 审核校对:芮溧 责任编辑:李江睿婷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