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校 您的孩子真的适合吗?

怡禾心理、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8-05-08 寄宿学校|孩子成长|心理健康 (3869)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重视子女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如今的“天价学区房”,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可见一斑。近几十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发展与教育资源丰富化多元化,私立学校逐渐受到家长们的青睐。尤其一些私立寄宿制学校因其独特办学特色,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追捧。这些寄宿制学校抑或秉承顶尖的公校传统,或源自原汁原味的海外教育品牌。 由于席位有限,学生通常要通过选拔才能进入这类私立寄宿学校,加之一年十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学费,不免为这些学校贴上了贵族精英学校的标签。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看,过早的与父母别离,是否会会埋下心理健康的隐患?

心理学研究指出,寄宿学校里的孩子,其情感需要与想法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关注与满足,加之寄宿生活的封闭性,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寄宿学校综合症”

“寄宿学校综合症”是指童年早期经历寄宿生活,导致安全感缺失,亲子依恋关系被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理创伤,从而导致成年后出现一系列情感与行为问题。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至关重要。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2013年统计显示,在全英国有13.1%的小学生就读于寄宿学校,共计66776人。为了了解寄宿学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英国学者J Schaverien将从1950年到1990年之间曾就读于寄宿学校的数百案例进行了追溯研究;调查显示,寄宿学校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被父母抛弃了,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如同经历“丧亲之痛”而感到沮丧与无助;同时,亲子关系的不良模式还会影响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导致幸福感缺失。

校园欺凌也是心理创伤的一个重要来源。青少年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同伴在孩子的寄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寄宿制学校相对封闭,学生24小时生活在一起,存在欺凌事件发生的灰色地带。加之,寄宿生活削弱了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联结,一旦遭受欺凌,孩子往往缺乏支持,可能隐藏情绪和感受,或出现行为问题。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遭受欺凌的孩子,往往存在低自尊水平,进而发展出抑郁、焦虑、社会退缩,物质滥用等问题,更有诱发精神障碍,引发自杀行为等。一项对印度寄宿学校的研究发现,大约有33%的寄宿学生在遭受欺凌后的1个月产生自杀意念,另有23%的孩子曾有过自杀企图。这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此外,低龄学生的身体与性安全是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J Schaverien研究指出,寄宿学校常见的性相关问题包括,学生遭受来自于教职人员的躯体伤害,性虐待,同性恋行为,以及不安全性行为等。因此,有效充分的性教育与保护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问题,对于任何一位父母来说,都是很棘手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呢?

第一

家长与老师、学生三方要建立有效和及时的沟通反馈机制,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不仅是学业的动态,也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利用微信、face-time等即时沟通工具每天与孩子聊天;学校建立讨论群或论坛定期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话题;老师、孩子与家长定期进行三方沟通与反馈。

第二

家长充分利用孩子在家的时间与孩子玩耍、交流,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并有意识的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动作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第三

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慎重选择是否寄宿。有些寄宿学校也允许学生走读,如果家长考虑在学校附近居住,以便给与孩子更多陪伴,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然,寄宿制学校和传统学校相比也存在很多不可提到的优势。寄宿制学校在中西方已经延承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个中的优越性和对社会发展甚至历史进程造成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寄宿制学校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哪些积极的因素呢?

第一,连贯性的教育与监督

寄宿学校的孩子们会在一个相对纯粹的教学环境中完成自己的成长。受过严格训练的老师和员工们会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进行持续性监督,并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第二,配置完备的课外活动

尽管寄宿学校学费昂贵,但对应的是完善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丰富的课外及社会活动。学生所接触到的资源是全方位的。

第三,嵌入式的社交体验

寄宿学校的孩子会在寄宿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社交体验,并由此提高社交能力。孩子们可以通过晚餐、宿舍、舞会等等很多的场景,逐渐开发自己的社交与生活技能。

第四,提升自己与家庭的关系

由于寄宿,孩子们必须要和家庭短暂地分离。可以想象,每当孩子与家庭重聚时的那种温馨和愉悦。有时短暂的分离是营造良好关系的催化剂。

第五,独立性

寄宿学校的孩子必须自主地管理日常生活和自己的学习时间,良好的寄宿制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能动性。

总之,寄宿制有着其悠久、经典、精华的优势层面,但随着社会发展,也凸显出很多消极现象。寄宿制学校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校方与家长的一同努力与呵护。家长对孩子持续积极的陪伴与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这是一切优质教育资源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寄宿学校,一定要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boarding school: A diary-styl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worries of boarding school pupils. S Fisher, N Frazer, K Murray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86 March; 6(1) : 35-47

2. Boarding school: the trauma of the 'privileged'child. J Schaverien -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2004 Nov; 49(5): 683-705

3.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among Indian adolescents at a boarding school. SM Manson, J Beals, RW Dick, C Duclos , Public Health Reports, 1989 Nov-Dec; 104(6): 609-614.

4. The making of them: The British attitude to children and the boarding school system. N Duffell, Lone Arrow Press, 2000

循证来源 怡禾心理,寄宿学校,想说爱你不容易,2018.4.30

文稿作者 牟晓洁,澳洲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硕士,医学博士,精神科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