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不离身?听力突然下降?全球11亿年轻人面临听力受损风险,当心中招!

武汉协和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9-07-30 听力|耳机 (3492)

1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在声音从自然环境中传送至人类大脑的过程中,人耳的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外  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既能抵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

中  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

内  耳

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蜗牛一样的结构,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

当我们拍拍手,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就产生了声波,声波随着空气到达外耳,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鼓膜。引起鼓膜和听小骨的振动,振动的力量被放大后传递到耳蜗中,内部数以万计的毛细胞受到触动,把电信号通过神经传输给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2造成听力受损的五大诱因

先天遗传:据有关资料统计,先天性耳聋占耳聋病人总数的一半。目前,我国新生儿中患有先天遗传耳聋的比例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

自然衰老:年龄是导致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赋予我们听力的毛细胞和神经细胞只在胚胎发育期生成,我们每人每只耳朵从出生就有大约15000个毛细胞,看上去超级多,但这些毛细胞一旦损坏,是不能再生的。人一过20岁,听毛细胞就开始了老化和减少,由于一般损失的是超高频区,我们在生活中就不易察觉到。中年之后,可能损失到了语言区,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耳背”,甚至语言功能变差。

噪声损伤:噪声会伤害听觉毛细胞,人们在强噪声环境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

让人意外的是,生活中不少能发出响声的小物件,其分贝数都可达到噪声标准,比如家长们常用来逗孩子的音乐摇铃、拨浪鼓,如果婴幼儿长时间接触这类玩具,尚未发育完善的听力,有可能受到损伤。

药物中毒:目前临床上发现能引起耳聋的药物有百余种,常用的耳毒性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速尿、奎宁(抗疟疾药物)等,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病原菌感染:许多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内耳病损,导致双耳或单耳程度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前庭功能障碍。

3拯救突发性耳聋有“黄金期

近日,吴女士在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感到右耳传来一阵嗡嗡声,随后右耳听力丧失,几乎听不见外界声音。经诊断,她患上的是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

出现上面这些症状时,一定要及时治疗,治疗黄金时间是24小时之内,最好在2周之内就诊,治疗及时,治愈的可能性有60%-70%,但拖到三个月以上就可能造成终生耳聋。

检查听力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有人都应该不定时检查自己的听力,尤其是那些听力损失风险较高的人,如50岁以上的成年人、在嘈杂地方工作的人、长时间高音量听音乐的人、以及曾患有耳部疾病的人。

4哪些用耳习惯会影响听力?

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耳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 ,其神经系统非常敏感,顾客能在酥痒、紧张、刺激的体验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

但很多人都忽视了:掏耳过程中的风险,远比给人带来的舒适感要大得多。如果正在掏耳朵的手不小心被碰撞,很有可能造成鼓膜破损。

鼓膜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外耳道收集的声音、产生的振动传到中耳听骨链上,如果鼓膜穿孔了,这个作用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声音产生的途径就没了,但是声音还可以通过骨头传导到内耳产生声音,所以即使鼓膜穿孔了,也不会导致全聋,在听骨链和内耳没有损伤的情况下,鼓膜穿孔对听力的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鼓膜穿孔面积的大小,穿孔面积越大,对听力的影响越大。

但鼓膜穿孔后如果再进了水,极有可能诱发中耳炎。因此,建议有过鼓膜损伤或者中耳炎病史的人,避免水上运动,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少让洗头洗脸的水进入耳道,比如洗澡时,可以用护耳罩起来,一旦进水,立即用棉签吸干。

此外,掏耳朵还有可能引发外耳道炎、外耳道霉菌感染。外耳道乳头状瘤等。所以,耳鼻咽喉科医生建议大家不要自行掏耳朵,耵聍(俗称耳屎)会随着人的咀嚼动作自然脱落,实在有不舒服、堵塞感,可以去医院清理耳道。

有些新手妈妈感到劳累的时候,会采用平躺的姿势给宝宝哺乳,殊不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

咽鼓管连接耳内鼓室和鼻腔,婴儿的咽鼓管相对较短,角度相对较平,容易造成奶汁通过婴儿短平的咽鼓管刺激中耳,增加患中耳炎的机会。同样道理,捏着孩子的鼻子喂水喂药,都容易造成液体呛入鼓室,造成感染。

使用耳机的“60法则”

戴上耳机听音乐是不少年轻人的消遣方式。遗憾的是,日常“耳机不离身”的年轻人却正面临着听力受损。

又想享受音乐的乐趣,又想保护好自己的听力,该怎么做呢?专家给出的建议是:遵守使用耳机的“60法则”。

“60法则”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内;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连续使用耳机不超过60分钟,让耳朵适当休息。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有啥区别?

对已有听力障碍的人群来说,选择合适的听力辅助设备,是帮助他们重回正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

人工耳蜗是声音信号处理器,能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听神经能识别的电信号。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

听力障碍的患者,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器材,并且人的听力状态不停在变化,配备和调试,都要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切勿自行网购或在小店购买,以免对听力造成更多损伤。

监制:夏家红 王继亮

内容来源: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转自: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荆楚大医生》

编辑制作:聂文闻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