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竟能影响大脑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0-05-23 肠道菌群|神经系统 (2532)

大脑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一部分, 被称为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组织中有数量庞大的神经细胞,不断通过电脉冲的方式传递信息,既发布指令给低级神经,指挥我们的外周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活动;又接受外周组织传递的信息,经过加工以后产生人体的感觉。

其实,肠道里也蕴含着数量庞大的神经细胞,人体肠壁内的神经节细胞超过1亿个,肠道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通过免疫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和迷走神经途径形成“脑肠轴”。此外,肠道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约50%的免疫细胞以及70%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都集中在肠黏膜表面,故肠道作为重要的神经通路和免疫屏障,同时也是管控情绪的内分泌器官,如果说脑是人体的“总指挥”,那么肠道就是人体的“副指挥”。

便秘、抑郁都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兆

在门诊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年患者:他从十年前开始出现便秘的症状,在三、四年前出现了抑郁的症状,一年前因为动作迟缓才来医院检查,最后确诊这位老人家患上了帕金森病。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得知,老人家一开始一直以为是简单的便秘,也仅仅当普通便秘来治,却总也治不好,但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觉得有些影响生活。这位老人家无论是便秘还是抑郁的症状,其实都是帕金森病的前兆。

帕金森病除了运动症状外,还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其中便秘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生率高70%~80%,并且在疾病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甚至可发生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

2015年,丹麦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接受过完全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患者较少发生帕金森病,进一步支持了帕金森病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传播到脑内的学说。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及残存神经元内嗜酸性α-突触核蛋白包涵体的出现。

帕金森病病理研究告诉我们,这些包涵体不仅局限于脑,也出现在周围组织及体液中,尤其在颌下腺、消化道等。国外的研究小组在大鼠模型中证实了α-突触核蛋白从肠道逐步转移到大脑的变化过程。另外,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吸烟、喝咖啡和喝茶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而这中间可能的媒介之一就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失衡,让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机可乘

还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情绪,如果严重失衡甚至会影响大脑的健康,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抑郁症等。

2017年,瑞典隆德大学在一项动物研究提示,肠道细菌有可能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直接原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可能促使其血液和大脑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进而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在人的一生中,肠道微生物一直是变化的,伴随衰老,那些引起慢性炎症的肠道致病菌则会逐渐增加,而常见的益生菌乳杆菌属会逐渐减少。除此之外,随着年龄增长,食物和牙齿的改变都会造成口腔菌群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肠道通透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进而影响大脑,最终增加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肠道菌群失衡还往往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调节大脑的情绪活动、有一项临床研究分别分析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发现两组之间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

注意五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想要保持良好的肠道状态,远离因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金莉蓉医生给大家提出了五点建议:

1. 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作息和饮食。

2. 改变饮食习惯: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苹果、橙子、葡萄、茶叶、竹笋等。

3. 补充益生菌:服用包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目的是让活性益生菌在肠道内“安家落户”,从而达到保护胃肠的目的。其次为益生菌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它们快速繁殖“压”过有害菌的势力。益生菌喜欢豆类、洋葱、大蒜、牛蒡、芦笋等富含寡糖的食物,帮助有益菌增生,有助肠道保健。

4.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衡,但肥胖体质与消瘦体质体内肠道菌群对于运动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后者受运动影响更为明显。

5. 减少不必要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广谱抗生素。

本文摘自:《康复》杂志2020年5月刊 
文:王婧铭  
采访专家:金莉蓉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