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能保肛吗?”

浙大二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1-01-09 肛门|结肠癌|大肠癌 (2276)

对大肠外科的医生来说,世界上最寸土寸金的地方不是一线城市的CBD,而是小小的直肠与肛门。当确诊直肠癌后,许多患者问医生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医生,能保肛吗?”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外科技术与设备的进步以及多学科诊疗观念的普及,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也越来越高。

但若患者直肠癌太接近肛门口,外科医生术中就容易走入“死胡同”:手术空间越来越狭小,操作难度越来越,有时不得不切除肛门,这对患者身心都会造成巨大打击,严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

“螺蛳壳里做道场” 直肠癌手术难度大

结肠癌与直肠癌同属大肠癌,是发病机制相似的一类疾病。但是,由于解剖位置不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治疗方式有很大区别。

结肠位于腹腔内,外科医生操作的空间大,只要结肠癌没有发生转移直接手术切除即可。而直肠位于骨性盆腔内,前方毗邻男性的前列腺或女性的子宫阴道,侧面紧邻支配泌尿生殖功能的盆腔神经,后方更是绝对不能损伤的骶前大静脉。另外,由于男性骨盆相对女性骨盆小,加之患直肠癌的老年男性患者常合并前列腺肥大,导致留给外科医生操作的空间非常狭小,可以称之为螺蛳壳里做道场

不幸的是,男性直肠癌发病率几乎是女性的2倍!外科医生面对的直肠癌患者也以男性为主。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要完整的切除肿瘤,不能损伤神经血管,还要尽可能保留肛门,这是直肠癌手术的难点和外科医生的痛点。

新技术加持 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针对以上难点,目前直肠癌的治疗特别强调治疗前必须经过精准影像分期,对直肠癌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分层,然后由多学科专家经过MDT讨论确定治疗计划。浙大二院大肠癌MDT团队在2007年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大肠癌多学科诊治服务。团队张苏展教授丁克峰教授袁瑛教授牵头撰写了多项全国大肠癌诊疗规范和指南,带动了国内大肠癌MDT诊疗模式的普及。

根据以往教科书,距肛小于5cm的直肠癌需切除肛门并行结肠永久性造口。但在浙大二院接受治疗的距肛小于5cm的直肠癌保肛率已接近6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浙大二院放射科王六红副主任医师开创性地建立的直肠癌磁共振评估标准化报告(DISTANCE系统)已被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直肠癌术前精准分期的整体水平。

60%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保肛了,那另外40%的患者,有可能吗?这是浙大二院副院长、大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丁克峰教授提出的思考。

浙大二院是患者的希望和重生的灯塔,即使这条道路充满艰辛和挑战,浙二人也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针对难点中的难点——这40%的患者,丁克峰教授带领大肠团队进行专题研讨,发现相当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切除肛门并不是因为肿瘤直接侵犯肛门,而是由于患者体型壮硕、骨盆狭小、直肠及其周围系膜肥厚,导致手术空间不足,视野暴露差无法安全手术从而不得不切除肛门。如果能克服这些困难,很多低位直肠癌患者是有机会保留肛门的。针对这些困难,2018年以来,团队开展了经肛腔镜外科(TAMIS和taTME)

taTME手术中,外科医生会“兵分两路”,一组人员在腹部进行传统腹腔镜手术,另一组人员则在会阴部,经肛门实施单孔腔镜操作。通过这种“上下联合”的手术方法,手术一开始就保留了肛门,由于手术视野扩宽,也节省了手术时间。(可以看推文开篇的手术直播视频)

李军主任医师表示,taTME手术显著地提升了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比例,切除肛门的手术常常几个月才能碰到一台。通过taTME平台实施的直肠癌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低位直肠手术解剖质量明显提高,保肛不再是难题,同时利用肛门这个天然的通道取出手术标本,腹壁无需额外切口,减轻了术后疼痛,加快了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与舒适度。

作者 | 大肠外科 焦裕荣,宣传中心 鲁青,钱江晚报 张冰清
指导 | 大肠外科 李军
视频 | 宣传中心 来鑫萍,张冰清
图片 | 鲁青
排版 | 来鑫萍
责任编辑 | 鲁青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