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体检就做这些,别花冤枉钱!快送给最爱的她吧
以前很多女性朋友的传统思维认为,只要自己身体没觉得不舒服,妇科体检就可有可无。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不断推广,以及大家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预防为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大家掌握自己身体的变化,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妇科体检可以帮助女性朋友尽早发现妇科疾病,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如进行早干预、早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不同年龄段体检,重点各不同
20岁~30岁
处于开始有性生活以及生育期,要注意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性传播疾病。
30岁~40岁
已婚育或者处于生育期,要着重进行常见妇科疾病的体检,应包括宫颈防癌筛查,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
40岁~50岁
这个阶段是女性肿瘤的高发期,要注重三大妇科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以及乳腺癌等的预防及筛查。当然也不能忘记消化道肿瘤,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可以考虑增加肿瘤标志物检查,同时要做好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的预防。
50岁~60岁
不仅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也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还要注意骨关节等功能等评估。
60岁以上
除定期体检外,还要注重已有的慢性病管理,警惕心脑血管意外的出现。
妇科常规体检,经典自有道理
妇科查体
通过外阴检查、阴道窥器检查、双合诊或者三合诊进行查体,来了解外阴、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卵巢以及盆腔有没有异常情况。有性生活的女性方可进行。
阴道分泌物检查
通常指的是白带常规检查,可以检查是否存在细菌、霉菌、滴虫等阴道炎症。反复存在阴道炎症的女性还可以进行各种病原菌的培养。
妇科B超
有经阴道、经腹部、经直肠三种方式,有性生活的女性可以选择经阴道B超检查。主要对子宫、双侧附件以及盆腔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进行检查,比如子宫内膜病变,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等。
妇科三大肿瘤,体检别忽视
宫颈癌
在女性肿瘤中发病率高,指南建议21岁~65岁,只要开始有性生活的女性都要做宫颈癌筛查,方法就是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或L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可以有效地发现宫颈早期病变,及时干预。要提醒广大女性朋友注意的是:即使打了宫颈癌疫苗,也要定期做宫颈防癌筛查,打疫苗只能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并不能取代筛查。
子宫内膜癌
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妇科B超检查。一般来说,对于没有任何症状以及高危因素的女性,如定期进行常规妇科B超没有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或者占位性病变,多数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检查。但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初潮早、绝经晚、服用外源性雌激素、月经紊乱等),有异常子宫出血,同时B超提示内膜可能存在异常等情况下,要进一步进行分段诊刮或者宫腔镜检查进行明确。
卵巢癌
卵巢在盆腔深处,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预警信号。但是目前还没有像宫颈癌一样比较特异性的筛查手段,主要就是通过妇科B超、肿瘤标志物的检查。
随着医学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标志物走进了健康体检及临床诊治中,它对肿瘤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以及治疗随访方面确实存在较大价值,但是不同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如何选择还是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并不是越多越好,检查发现指标升高,不表明就一定得了癌症(肿瘤标志物升高≠得了癌症),因此也不要过度焦虑,一部分良性疾病、炎症以及生理改变,也可能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乳腺癌定期筛查,不可少
当然,对于女性而言,乳腺癌的筛查也非常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人中女性乳腺癌占11.7%,成为全球新诊断人数最多的癌症。虽然乳腺癌发病率最高,但致死率稍低,提示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较好。若能通过科学筛查,尽早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
标准建议,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宜从40岁开始进行筛查,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联合乳腺钼靶检查。一般风险人群(除了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所有适龄女性),在45岁~70岁应进行乳腺癌筛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建议定期做乳房触诊,每1年~2年应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当然,对于有条件的女性,40岁以后可以考虑每年进行一次乳房触诊、乳腺B超及乳腺钼靶检查。
最后,要提醒女性朋友们,有些疾病已经有很好的预防措施,比如宫颈癌,条件符合的可以考虑疫苗接种。另外,定期健康体检的同时,长期的健康管理也非常重要,例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陈秀英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 邹世恩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