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不可忽视的斜弱视防治误区,别让孩子的眼睛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是否具有的正确认知,是否能够坚持不懈的陪伴孩子治疗,更是关系到孩子视功能康复的关键。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斜弱视治疗的几个常见误区,希望尽可能避免这些错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视力,真正做到不输在起跑线上。
误区一:孩子体检发现视力不达标,不用管他,慢慢会好的。
孩子体检发现视力不达标,不用管他,慢慢会好的?
孩子的视力发育虽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如果在体检中发现自家孩子的视力低于同年龄儿童的一般水平(参见表格),或者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就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检查是否存在导致视力差的眼病,而不能一味的等待,错过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
3岁-0.5
4-5岁-0.6
6-7岁-0.7
误区二:孩子太小了,没办法检查眼睛,等长大一点再说吧。
孩子太小了,没办法检查眼睛,等长大一点再说吧。
视力检查需要孩子的理解和配合,一般情况下3岁左右的的孩子可以进行。对于更小年龄的孩子,除了体检机构可以为孩子做电脑验光,通过有无明显的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来判断孩子的视力是否正常以外,其实细心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仔细观察,也能发现孩子的视力异常。
孩子喜欢歪头或者眯着眼看东西,看电视离得特别近,下楼梯总是小心翼翼的怕摔跤,在阳光下常常闭上一只眼睛,一只眼睛总是斜的,或者孩子出生后就发现双眼大小不一,一只眼睛的眼睑遮盖了大部分的角膜,眼睛不透明。还有一些早产、双胞胎或出生低体重的孩子,或者家族中有弱视的患者,家长也应该早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眼睛
误区三:弱视治疗,只戴眼镜就可以了。
这要从弱视的概念讲起。弱视是眼部无明显的视神经、视网膜的器质性病变,但在视觉发育早期由于一些疾病没有及时得到矫正,如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单眼斜视或形觉剥夺等原因,造成患者视力低下且戴镜后也无法提高至正常视力。简单的讲就是眼底视神经没有什么病变,但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由于一些眼病造成了视觉发育障碍,并且戴眼镜视力也矫正不到正常。弱视的最明显特征是“戴镜后视力矫正不到正常”。
所以,弱视除了戴眼镜以外,还需要进行弱视训练才能提高视力。弱视训练有传统的弱视治疗仪,还有视觉精细训练以及视感知觉训练。有些患者还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上睑下垂矫正手术以及斜视手术等。
其实,弱视治疗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帮患者提高视力,还要帮他们恢复双眼视功能、去除大脑层面健眼对弱视眼的竞争性抑制、改善患者视觉认知、视觉辨认、视觉记忆能力以及获得双眼协调灵活的眼球运动能力。
这是因为在弱视的四种类型中,占有最大比例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都与屈光不正有关,所以一定需要配戴眼镜。即使是另外两种类型的弱视(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患者,也常常合并一定程度的屈光不正,所以也需要配戴眼镜。
只有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让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能聚焦在眼底视网膜上,才能为后续的弱视训练创造条件,才有可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矫正视力。所以在弱视训练上,戴镜是前提,训练是必须,缺一不可。
斜视就是双眼视轴不平行,也就是当一只眼睛注视目标时,另一只眼睛发生了偏斜。斜视不仅影响美观,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儿童的视力和双眼视功能。而且斜视发病越早,造成的危害就越大。6岁以前,正是孩子发育视力和立体视的关键期。一个没有立体视的孩子,在面临今后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就会特别受限制,比如说不能做外科医生、工程师等。开车也会由于立体视的缺失而容易发生事故,甚至都不能像平常人去享受3D电影的快乐。
有些孩子的斜视是间歇性出现的,孩子总是努力去控制斜视的出现,眼睛就感觉到很疲劳,近视会因此发生的早、进展的快。此外,斜视带给孩子的心理阴影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及时治疗斜视无论从改善外观、保护视力、防控近视、恢复双眼视以及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误区六:一旦斜视就只能做手术进行治疗。
比如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因为远视没有及时被矫正,为了看得清晰,患者需要使劲调节,从而带来了过度的集合,眼睛发生内斜视。当配戴合适的远视眼镜以后,内斜可以完全被矫正,就不需要手术治疗。
还有的患者斜视度数小,控制力强,斜视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立体视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威胁,这些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融合训练,加强大脑对眼位偏斜的控制能力,解除对斜视眼的抑制状态。
此外,斜视还可以通过配戴三棱镜或眼外肌注射肉毒素,达到斜视的非手术治疗。
文 | 眼科 布娟(主任医师)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