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传染全家?幽门螺杆菌该如何预防
我国是胃癌大国,作为胃癌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的认知,是减少胃癌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对生长环境非常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长期生活于人体胃内的细菌。早在1994年,幽门螺旋杆菌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2017年再次被列为Ⅰ类致癌原,现已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通过人的口腔或粪便传播,且人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唯一传染源。
01 口口传播
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家庭内传播,共餐时不使用公筷等是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发现,胃部的幽门螺杆菌在唾液中也会有所残留,而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接吻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所以要认真刷牙,且不可共用牙刷;进食半生不熟的肉制品也有可能感染Hp。
02 粪口传播
粪便中存活的幽门螺杆菌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可令饮水者或食用者感染幽门螺杆菌。
03 母婴传播
不清洁的哺乳、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亲吻婴儿口唇或使用大人的餐具、吸管等喂食都有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
04 医源性传播
侵入式检查如胃、喉镜,口腔、牙科、鼻腔的治疗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因此,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检查和就医。
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主要症状有反酸、烧心以及胃痛、胃胀、顽固性口臭。可能还会引起以慢性胃炎为主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嗳气等上消化道受纳障碍症状,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人群感染后没有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
感染会引起哪些疾病
主要致病因素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瘤和胃癌。几乎所有Hp感染者都有胃炎,其中1%的感染者会转变为胃癌;溃疡Hp感染者中,大约15%~20%的人会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大约5%~10%消化不良的Hp感染者会发生消化不良;其他疾病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非常见胃病,以及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微量营养素缺乏、心脑血管疾病、结肠肿瘤、糖尿病及皮肤等胃外疾病。
怎么检测出幽门螺杆菌
01 侵入性检查—胃镜活检
胃镜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胃部情况,还可以在进行内镜活检组织的同时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02 非侵入性检查
C13、C14呼气试验:该方法简单有效,用力吹口气就完成了。此方式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
抗体测定法:抽血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抗体,但不能代表是否正在感染,因为即使根除了,抗体依然还是阳性。在Hp感染中度流行的社区,抽血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不超过50%。
抗原测定法:通过检测粪便来确定,其准确性较高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1. 孩子是易感人群,所以给孩子准备专用的餐具,并禁止口口喂食是预防的关键;
2. 如果家庭中有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尽量用自己的专属餐具,直至完全治愈;
3. 就餐使用公筷公勺;
4. 对餐具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主要以高温煮沸消毒为主,时间半小时左右为宜。同时要注意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
5. 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
6. 饭前便后勤洗手;
7.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洗牙。
参考文献:
[1] Alipour M.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elicobacter pylori-Induced Gastric Cancer. J Gastrointest Cancer. 2021,52(1):23-30.
[2] e Brito BB, da Silva FAF, Soares AS, Pereira VA, Santos MLC, Sampaio MM, Neves PHM, de Melo FF.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c infec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9,7;25(37):5578-5589.
[3] 曾玲. 莫西沙星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5):85-88.
[4] 《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
[5]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钟子劭,徐包慧.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指南:幽门螺杆菌[J]. 胃肠病学,2021,26(9):540-553.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J].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5):289-303.
本文作者:田继东 蒋萍
指导专家:吕 梁
编辑:李黎慧子
审核:范伟娟
责编:赵丽萍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