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斜视怎么调过来?
斜视早发现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焦虑地带着孩子来看 “斗鸡眼”;或者“歪头”看;或者“眯眼看”,或者有些在体检中发现“异常”来就诊的,这些孩子虽然体征不同,但都有可能是“斜视”的表现,当然也有可能不是斜视,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呢?下面我们将简单就这一问题展开介绍下。
视力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健全的视功能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整体发展都至关重要。小儿时期是视觉系统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矫正视功能问题的最佳时机。斜视可能是孩子视力发育过程中的一只“拦路虎”,也有可能是视力异常的“警示灯”,早期发现并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视觉障碍,促进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避免造成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儿童视觉问题,定期进行视力及眼部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儿童斜视的原因
儿童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两眼无法同时对准同一个目标。斜视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
>>遗传因素
有斜视家族史的儿童发生斜视的风险较高。
>>屈光不正
如远视未矫正有可能引起调节性内斜视;屈光不正未戴镜,也可能引起弱视及斜视。
>>神经系统问题
神经炎症、麻痹或肿瘤等,导致眼外肌功能障碍,引起斜视。
>>先天性疾病
如先天性白内障、眼底病变等,可能伴随斜视出现。
>>其他疾病及外伤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疾病;眼部外伤,如骨折引起眼外肌嵌顿或者外伤后的疤痕粘连,可以导致斜视。
儿童斜视造成的不良后果
未经治疗的儿童斜视可能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双眼视觉功能障碍
斜视儿童可能无法形成正常的双眼立体视觉,影响深度感知。
>>弱视
斜视眼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长时间不被利用,可能导致视力发育不良,形成弱视。
>>心理社交影响
斜视可能影响儿童的外观,造成社交困难和自卑等心理异常。
>>先天性疾病
如先天性白内障、眼底病变等,可能伴随斜视出现。
>>学习障碍
双眼视觉异常可能产生阅读障碍,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斜视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
斜视角度大的患者通常没有立体视,简单地说,看立体电影没有感觉。在有些情况下,主要是后天性的斜视,患者会有视物成双(复视)或者把不同空间位置的物体看成重叠在一起(视混淆),但是儿童的适应性很强,大脑皮层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可以产生抑制,复视或视混淆的主诉也就没有了。
体征
除了眼球位置的异常,有些患者会有日光下眯眼的情况,还有些斜视的患者可能会有歪头、抬下巴或收下巴,面向左侧或右侧转等表现。
此外,隐性斜视的患者斜视角度小,在外观上很难看出来,但是患者久视之后可能会出现眼痛、头痛、头晕、恶心、视物不清或复视等视疲劳症状,部分患者有时可出现物体空间位置定位异常的情况。
判定儿童斜视的检查方法
斜视有时候是一个“隐形的视力杀手”,需要用心去识别,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应对呢?
识别儿童是否患有斜视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观察法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是否视疲劳的主诉,是否有眼睛偏斜,歪头等异常等现象。
>>交替遮盖法
用遮眼板遮盖一眼,然后迅速移到另一眼,反复多次,观察是否有眼球移动,如有眼球移动,说明有眼位偏斜的趋势。检查时要求遮眼板从一眼移至另一眼时没有双眼同时注视的情况出现。
>>角膜映光法
拿一只小功率笔灯,距孩子面部1尺远的位置照射到鼻根部,正常情况下每只眼睛的会有一个亮点(映光点)位于黑眼珠的中央,通过检查映光点是否位于瞳孔中央来初步判断孩子有无斜视。有些孩子鼻梁宽,看着黑眼珠很靠近鼻梁,但实际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央的话,可以初步排除显性斜视的可能。
>>专业眼科检查
最终确诊需由专业眼科医生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
i. 视力及屈光检查:检查是否有远视、近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
ii. 眼部结构检查:确保没有其他眼部疾病。
iii. 眼球运动检查:评估眼球各方向的运动是否到位,是否协调一致
iv. 斜视角度测量:确定斜视的程度和类型。
儿童斜视的治疗方式
儿童斜视的治疗方法多样,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斜视的类型、程度和原因制定:
>>眼镜矫正
对于由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配戴合适的眼镜可以是首选治疗方法,低度数的斜视还可以通过佩戴棱镜矫正。
>>弱视训练
对于伴有弱视的斜视儿童,需要进行屈光度检查,同时行弱视训练以提高视力。
>>眼肌手术
部分患者最终需要通过眼外肌手术来调整眼球位置。
>>药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药物如肉毒杆菌素注射可以暂时改善肌肉张力。
>>视觉训练
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程序帮助患者提高融合能力。
总结
总之,儿童斜视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需要眼科医生、视光师、患者以及家长共同参与。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预后、恢复双眼视觉的关键。
最后划一下重点,儿童斜视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视力和双眼事业的正常发育。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预防弱视和立体视丧失至关重要。尤其是有斜视家族史的儿童,应更加留意,一旦发现斜视迹象,应立即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以便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撰文:上海瑞金医院 姚慧萍、刘小红
编辑:上海瑞金医院 温兆琦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