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界的传闻,看看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环球网、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6-08-14 海鲜|吃法 (2604)

近日,有网友给上海辟谣平台留言称,“朋友圈里很多‘养生文章’都提出关于吃海鲜的种种说法,搞得我们都没法儿用洪荒之力吃海鲜了”。上网搜索发现,网上有关说法还真是莫衷一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下,整合了关于海鲜界的传闻,看看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说法1:海鲜与维生素C同食等于砒霜?

答:不是

[真相]

理论上说,在实验室的环境下,纯化的维生素C与五价砷,如果加以化学催化,有可能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三价砷,而这三价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其次,人体需要大剂量的砷和维生素C结合才会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我国现在对砷指标的控制很严格,海鲜中的砷又多为有机砷存在,很快就可以排出体外,几乎没有毒性。除非一种情况,大量吃被严重污染的海鲜,同时对维生素C需求为一次性服用500毫克以上,才有可能发生中毒。这意味着,要吃掉至少几公斤被严重污染的海鲜,并同时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补充剂,或者是马上吃掉10个橙子才有可能引起中毒。

这又是一“离开剂量谈毒性的茬”。所以说,这种中毒率是微乎其微,甚至很难办到。

说法2:鱼头重金属含量高,尽量少吃?

答:不准确

[真相]

俗话说“食肉不如食鱼,食鱼贵食鱼头”。曾有学者针对“鱼头中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含量较高而不能食用”等公众较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开展了室内养殖模拟实验,评估了鳙鱼(俗称胖头鱼)鱼头的食用安全性。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镉、汞等在鳙鱼脑、肌肉、血液、皮、肝脏、肾脏中的含量分布。例如,铅是脑>皮肤>肌肉;而镉是皮肤>脑>肌肉;汞是肌肉>皮肤>脑。因此,对于鳙鱼而言,重金属在鱼头中含量高这一说法并不准确。鱼肉的总量却比鱼头部分的肉多得多,总的污染物摄入量肯定比鱼头大,所以如果真是污染区捞出来的鱼,整条都不能吃。

说法3:海鲜过敏者,提前吃抗过敏药即可?

答:不是

[真相]

吃海鲜过敏是因其富含大量异种蛋白。部分海鲜如虾、蟹、金枪鱼等,含有较高的组氨酸,可能影响抗组织胺类的抗过敏药发挥作用,服药期间应少吃或不吃海鲜。对于可能引起的严重过敏症,不提倡吃抗过敏药的做法。如果因为过敏,正在口服或外用抗组胺类药物,吃海鲜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加重过敏症状。

所以,食用海鲜过敏者,万不可为一时美味而使身体受到伤害。

说法4:海鲜与柿子同食,会肚子疼?

答案:有可能

[真相]

海鲜中的鱼、虾、藻类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把它们与含有糅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还会刺激肠胃,不易消化,引起人体不适,出现呕吐、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

所以,海鲜大餐之后最好不要马上吃水果,至少应间隔2小时。

说法5:食海鲜,喝啤酒,会引发痛风?

答案:有可能

[真相]

海鲜加啤酒之所以被称为“痛风套餐”,是因为某些鱼类、贝类以及虾蟹有较多高嘌呤,如果大量饮酒会使得嘌呤分解加速,生成尿酸,同时酒中的乙醇不利于尿酸的排泄,就有可能诱发痛风。

嘌呤确实会代谢成尿酸,尿酸累积会导致痛风,不过嘌呤在食物中广泛存在,并非只存在于海鲜中。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偶尔海鲜加啤酒没有什么太大的痛风风险,然而对于痛风病人来说,海鲜啤酒同吃,会加剧痛风病情的风险,不建议海鲜与啤酒同吃。

说法6:生食海鲜,寄生虫、细菌隐患大?

答案:是

[真相]

生的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中会含有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强,80℃以上才能杀灭,因此吃没有熟透的海鲜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腹泻、腹痛和呕吐等症状。潜在的寄生虫卵以及加工过程中沾染的病菌,一般要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能彻底杀灭。

一般的浅海水产、绝大多数的热带大陆架海产都不建议生吃。寒带大陆架水产,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深海产的海鲜若是生吃,必须选择速冻或者冰鲜在保值期内的。

 现在总是有很多事物搭配禁忌,食物相生相克说法中,其实都存在一定的对研究信息和科学道理的不恰当解读,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夸大其词,有的缩小范围,往往引导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特例上。希望网上发文的同仁是真正介绍营养安全原则,而不是一味地博取眼球,误导人们对饮食的正确认识。

总的来说,任何食物的搭配,都讲求量的合理,以及人本身体质状况。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对于当今网络的各类传闻,我们更要理性看待。得到科学的证实,方可传播和告诫。

循证来源:环球网,海鲜+维C等于吃砒霜? 吃海鲜前一定要搞清这7个问题,201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