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首次修订

北京日报、新华网、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6-10-25 血脂|指南 (3358)

昨天,《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正式发布。这是2007年我国制定该指南后,首次进行修订。

据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是在200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更新。新版指南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以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成血脂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血脂异常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修订专家反复研讨论证,于2016年完成修订并正式发布实施。 

指南仍然建议,成人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在300毫克以下。同时,为更有效地防控致死率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指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极高危患者的调脂目标值降低了10毫克。专家特别提到,鸡蛋可以吃,每天1个足矣。对于升高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作用,鸡蛋远小于动物油、奶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近十年居民冠心病死亡快速增加

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心血管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虽然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首次发病就可能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首席专家高润霖表示,近十年来,居民冠心病死亡快速增加,我国面临双重疾病负担,即与高血压相关的脑卒中还没得到有效控制,与高胆固醇相关的心肌梗死又在快速增加。而血脂异常与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增加密切相关,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胆固醇,可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等致死、致残性疾病的风险。

指南显示,根据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高甘油三酯(TG)血症的患病率达13.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患病率达33.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赵冬教授指出,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这些致死致残性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此外,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高润霖表示,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但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定期血脂检测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重要防范措施

赵冬表示,定期检查血脂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为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指南建议,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300mg,尤其是已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或高危人群,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更应尽可能减少每日摄入脂肪总量,每日烹调油应少于30g。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选择使用富含膳食纤维和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每日饮食应包含 25-40g膳食纤维(其中7-13g为水溶性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摄入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其中添加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对于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要求比例更低)。

建议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有心脑血管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

呼吁55岁以下人群关注心血管病余生危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陈伟伟教授表示,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策略

指南建议,危险评估应按推荐的流程进行:对年龄低于55岁人群应关注心血管病余生危险。根据个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

调脂治疗需设定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mmol/L;高危者LDL-C<2.6mmol/L;中危和低危者LDL-C<3.4mmol/L;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30%左右。

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

胆固醇摄入量

日低于300毫克

血脂异常,通常指的是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偏高,而这些指标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国家卫计委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40.40%,较2002年大幅提高。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4.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13.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血症的患病率为33.9%。专家认为,人群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会导致2010至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人。

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指南建议,普通人群每日摄入胆固醇应少于300毫克。

据了解,2015年版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删除了从1977年以来坚持的胆固醇摄入限制建议。为何此次中国修订指南没有取消摄入限制呢?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叶平教授解释,美国取消胆固醇摄入限制,是因为美国国民对胆固醇的每日摄入量已在300毫克以下。但美国心脏学会仍认为,要通过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降低胆固醇,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惧怕胆固醇

鸡蛋好过动物油

曾经在人们眼中代表着“胆固醇”的鸡蛋到底能不能吃?每天应吃多少?叶平教授回应称,“鸡蛋当然可以吃,每天1个足够。而且,蛋黄中富含卵磷脂、维生素A和维生素D,所含的脂肪也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对预防心脏病有好处。”

人体中70%的胆固醇都由肝脏合成,经膳食摄入的胆固醇只占到30%。虽然膳食摄入过多会引起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但这是有“天花板效应”的,当摄入到了一定程度,血胆固醇就会停止升高。“相较而言,动物油、奶油、肥肉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对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明显大于鸡蛋。”叶平说。

血脂异常者

应多食谷类薯类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措施,2016年版指南首次明确将“改变生活方式”作为基础治疗措施。

指南中提到,血脂异常主要是受生活方式影响。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应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饮食、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戒烟和限酒等。比如,血脂异常人群应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少吃肥肉、芝士、奶酪等食物,碳水化合物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

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心血管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首席专家高润霖介绍,鉴于该病的危险性,指南对调脂治疗的目标值做了调整。

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病人,极高危者调脂目标值应小于70毫克,比2007年版指南降低了10毫克。高润霖说,目标值的降低能更有效地防控心血管疾病,相反,没有目标值会严重影响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

指南中强调,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必须长期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患者服药满6个月时,应去医院复查肝功、肌酸激酶两项指标,据此来调整药量。由于中国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比西方人要差,指南中提到,包括高危患者在内,医生给药宜从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用起,然后再做调整。

循证来源新华网,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首次修订,2016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