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霾之下的谣言,莫轻信

北京日报、人民网、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6-12-23 雾霾|环境|硫酸铵 (2766)

      连日来,与雾霾同时弥漫开的,还有各种流言,比如“微距镜头中的北京雾霾”“夺命雾霾里的硫酸铵”等,这些传言在朋友圈里迅速传播,引发了不小的恐慌。昨天,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专家组团对这些谣言进行科学剖析和驳斥。

  谣言1

  夺命雾霾里的硫酸铵

  最近朋友圈里盛传一段话,吓坏了很多人。“我们的同事父母在国家部委,内部说这次雾霾里主要是含硫酸铵,本来不到红色预警的程度,但因为存在硫酸铵所以才到这个级别。提醒孩子们都不要出门。家里净化器长时间开启。多喝水。原来伦敦有次硫酸铵超标,有好多人没有防护而死亡。”

  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扬解释说:灰霾里,硫酸铵一直是主要成分,并非这次的专利。一般燃煤比例高的地方硫酸盐高,现在脱硫、煤改气和机动车增加,会使硝酸盐比例升高,而铵盐是最多的阳离子,但不一定是硫酸铵和硝酸铵。

  该所李汀博士分析称,伦敦“杀人雾”和中国雾霾的健康损害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伦敦“杀人雾”中的SO2,形成酸性浓雾,具有急毒性,才会迅速致死。而中国雾霾主要是一种慢性的长期伤害,过多细颗粒物PM2.5会深入肺泡,而超细颗粒物PM0.1甚至可以进入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损伤,但并不会快速夺命。

  此外,伦敦“杀人雾”中含有大量SO2,成为酸雾,而我国没到那个程度。北师大教师吴其重解释:当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伦敦SO2浓度是3800微克/立方米,酸性高;过去一个月北京SO2不超过50微克每立方米。

  谣言2

  微距镜头中的北京雾霾

  “在4000流明灯光下用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也在朋友圈中刷屏,这段视频获得了近万转发。

  对此,同样是摄影爱好者的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朱江指出,单反相机微距镜头一般成像率是1:1,假设是全画幅单反相机,传感器尺寸是36×24mm,从画面看颗粒大约是画面的1%,尺寸应该是0.3mm,所以不应是PM2.5。

  山东大学的李卫军教授说:看到的都是粗颗粒,PM2.5无法用肉眼观察

  中科院博士陈阳则表示:“这是灰,如果微距镜头都能拍PM2.5的话,还要电子显微镜干什么用呢?”

  对于专家们的解释,仍有网友不买账,有人直接在大气物理所官微下留言质疑:“这辟谣不如不辟,公众看这视频心里第一感觉‘空气居然这么脏’。你说‘不是PM2.5’?”

        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回应称,视频没伪造,但它说是雾霾,就错了。因为雾霾里主要是PM2.5,正因为颗粒小才长时间悬浮,对健康损害大。如果是视频里那么大颗粒,反而容易沉降,健康风险就小了。       

        医牛点睛:还不信?大太阳下空气中弥漫的灰尘你肯定见过吧,你咋不说那时候污染严重那。不过,虽然这俩谣言破了,但是雾霾的严重性必须要承认!

循证来源人民网,重霾之下的谣言,你信了吗?2016年12月22日